• 客服电话

    • 19990789788
    • 0451-82626294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微信二维码

农业现代化与“三农”问题的探讨

首页标题    农业经济    农业现代化与“三农”问题的探讨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形成。科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必备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就目前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而言,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问题。那么,怎样解决问题呢?

1、解决好农民群体的认识观念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1目前,农村人口的构成主要由妇女儿童、老生代农民、少数新生代农民和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壮劳动力组成。妇女、儿童作为农村劳动力,明显有其局限性;老生代农民只能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但却在逐步丧失劳动力;少数新生代农民普遍对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即使他们之中有部分人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但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和准备却明显不足;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壮劳动力,因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且相对农业生产收入要高得多,因而对现代农业漠不关心。农民群体的这种构成,不仅不能对农业现代化产生助力,而且对传统农业生产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着退化效应。

几十年来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运行,农民群体普遍把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视为自身单个群体的事,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土地使用效率的认识不高,能耕则耕,不能耕则荒;能收则收,不能收则弃。在这样一种完全自然、自发状态中占有、使用着土地,因而,对土地流转没有充分的认识,对适应规模经营没有动力支撑,更谈不上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

针对农村人口的构成和土地占有、使用现状,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要解决好农民群体对依靠现代农业科技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认识。一是要解决好农民群体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要求,向新型劳动者认同的转变;二是要解决好农民群体适应农业现代化经营要求,向规模土地集中的转变。因而,只有解决好农民群体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观念,才能提高新生代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批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新生代新型农民劳动者队伍;也只有解决好农民群体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观念,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民群体实施土地流转的自觉意识,从而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创造原动力和产业基础。

2、解决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培育有一批适应农业现代化大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这种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现代农业管理水平和现代农业经营水平,且有较强地抵御市场和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必须较全面地掌握现代农业机械常识和系统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的能力,且具备一定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的素质;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社会服务的认知导向,且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认同。只有形成了这样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前提和准备,因而,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

首先要培养新生代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情。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劳动收入有限,再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群体所掌握的土地少,满足不了个人和家庭生产、生活的需求,更谈不上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完全处于一种自然、自发状态,对自然条件依赖程度极高。如此,与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因而新生代农民在面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时打不起精神,甚至会产生极大的排斥心理。所以,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为新生代农民创造其可以发挥潜能、施展本领的舞台,从而培养其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情,最终形成一批具有农业现代化生产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其次,要培育新生代有劳动能力的农民熟练地掌握和使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多年来,现代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在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一批掌握和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的新生代农民,尽管这些先行者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水平不高,仍是粗放型经营模式,但还是受益匪浅。同样,随着农业生产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在广大农村也形成了一批初步掌握和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的新生代农民,尽管这些先行者对现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的认识水平也有限,仍是原发型生产模式,但同样受益匪浅。如何把这一批具有初步农业现代化能力的人有效地结合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培育的过程。

再次,要培养新生代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增强现代农业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现代化。就当前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现状而言,尽管农村中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掌握现代农业机械操作能力和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运用的人,但他们普遍处于分散状态,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有限、经营理念更加狭隘,生产和经营大多是短期行为,没有长远打算,不具备发展眼光,因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很差。这就要求社会力量加强对这批具有初步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的人的组织和培育,提高他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和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解决好农业生产环境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保障

以家庭为单元传统的、自然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环境,如水土状况、生产途径、效益水平等耕作条件要求不够,也没有能力去考虑和解决这些问题,导致水土状况恶化、生产道路烂化、农田质量退化等问题。因而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农业生产环境,从而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在广大农村,由于受劳动生产效益低下、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许多农田已经荒芜很长时间,土壤已经山地化,没有大规模投入,很难恢复,农民自己也没有能力恢复;过去的优质农田,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土壤肥力遭到了较大破坏,杂草从生,极大地影响着农作物的高质高产。同时,由于大部分水利设施长久失修和没有得到有效维护,甚至遭到了毁坏,大面积农田旱涝灾害频频发生,旱涝保收几乎没有可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限,而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已成大趋势,但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生产困难重重。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来支撑,另一方面这样的农业生产环境,决定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还非常不成熟。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改变农业生产环境。一是要加速改善农田水利生产条件;二是要加速机耕道建设;三是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已成为必要或要优先选择的课题。只有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现代化才有实现的可能。

4、解决好农民群体创收增收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规模化、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丰富和转化,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创造了条件,也为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从农业科技发展的条件来讲,已经成为可能。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落脚点,在于发挥有限土地的最大效益化,也就是要与农民群体创收增收的目标达成一致。因而,只有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农民群体创收增收,才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增添动力和生机。

在与农民群体取得创收增收共识的前提下,有序或加速推进土地流转,最大限度地促成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对农民群体的土地进行流转,可以是租赁方式、可以是入股方式、也可以是共同开发方式,从而促使农业生产从粗放型经营转化为集约式经营。通过集约式农业生产经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形成高效的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必将极大地调动新生代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即形成物力、人力、财力和科技创造力高度集中局面,充分调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农民创收增收、乡村振兴。农民群体创收增收目标的实现,应当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取向,因为只有农民群体收入的增加和生产、生存、生活状况的改善,才能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农民群体创收增收、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问题必然迎刃而解。(张辉)

 

 

2021年2月22日 15:3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