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电话

    • 19990789788
    • 0451-82626294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微信二维码

如何正确做好猪病防疫工作?

首页标题    畜牧兽医    如何正确做好猪病防疫工作?

猪常见的传染病有猪丹毒、猪瘟、仔猪副伤寒以及猪肺疫,由于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过程以及症状表现很类似,很容易混淆。一旦出现传染扩散,就会影响到生猪产业发展。现四种传染性疾特征、防治为例分析生猪规范养殖的重要性,以期能够为健康养殖、合理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一、生猪养殖过程中几种猪传染病的鉴别诊断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鉴别

 

从流行病学的特点来看,猪丹毒在夏季多雨的天气容易发生,常见于3-10月龄仔猪,随着月龄的增长,易感性会有所降低;同时呈现出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猪瘟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致死率高,各年龄段都可会感染。仔猪副伤寒一般常见于2-4月龄的仔猪,在寒冷阴雨的气候中容易传播,呈现为散发以及地方性的发布特点。猪肺疫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秋季气候变化比较大的情况容易发生,死亡率高,病程短,呈现散发性传染趋势。

2、症状鉴别

猪丹毒:病猪的体温会迅速升高,高达42摄氏度,并且食欲基本废绝,病猪会卧地不起伴随呼吸困难,病情发展快速,部分病猪会在发病后的三天内死亡仔细观察病猪的大腿内侧、胸腹部存在紫红色斑块。猪瘟:该病症有急性和亚急性之分,急性期的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存在眼角。亚急性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粪便形状为算盘珠子,有黏液和血液存在于粪便内。仔猪副伤寒:常见于断奶后的仔猪,发病后没有食欲,有黏性和脓性的分泌物,短时间内死亡。猪肺疫:发病突然,部分病猪会突然发病,食欲废绝、卧地不起突然死亡。

3、解剖鉴别

猪丹毒:解剖后会发现有菜花样的病变存在于心脏瓣膜部位,观察病猪的脾脏会发现有肿大的情况,并且肾脏有严重出血。猪瘟:解剖后发现有针尖大小的出血斑存在于肾脏、淋巴等部位;肝脏也发生了病变,并呈现为黑色;还发现在盲肠以及结肠等部位有坏死性溃疡。仔猪副伤寒:解剖后发现有出血点存在于病猪的肾脏部位,且有坏死性肠炎存在,在大肠部位有弥漫性溃疡,个别病猪有假膜覆盖的情况。猪肺疫:有大量的出血症存在于浆膜以及皮下组织在颈部的皮下组织会发现有大量胶冻状淡黄色黏液。

二、生猪养殖过程中相应传染病防治措施

猪丹毒:一般都是采取抗生素治疗的方式,肌肉注射磺胺噻唑,注射的剂量0.05g/kg,首次注射应剂量加倍,每天三次。或利用20%磺胺噻唑溶液肌肉注射,注射剂量25ml,八小时一次。为预防该病,可以在日常的饲养中皮下注射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一年注射两次,春秋季一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断奶仔猪,剂量应该控制在5ml。一般来说,在注射14天后可形成免疫,免疫力维持半年。猪瘟:由于猪瘟的病原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也存在很差异,通常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依据病猪的症状表现来使用抗生素和退烧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中药治疗,以便于提高病猪的免疫力,促进康复。预防猪瘟最有效的方式是注射疫苗,定期注射猪瘟疫苗,一旦发现养殖场有猪瘟发生,强化注射免疫,在注射之前可以先注射白细胞干扰素,组合使用,能够加快猪瘟抗体的形成,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仔猪副伤寒:治疗该病常用的药物为磺胺脒,用药剂量0.28g/kg,早晚两次服用。在日常养殖中应该采取预防措施,对1月龄的仔猪接种副伤寒菌苗,能够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降低该病发生率,确保仔猪健康生长。猪肺疫:该病与猪丹毒的用药方式雷同,但是有所区别的是,该病可以使用链霉素治疗,肌肉注射,注射剂量2g/kg,每间隔11小时注射一次。为了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定期注射疫苗,即猪肺疫强氧化铝甲醛菌苗,皮下注射,所有的猪都按照5ml的剂量进行注射。此外,在生猪疾病诊断工作中,运用PCR 技术、核酸探针法和酶分析法有助于确保生猪的疾病诊断结果准确性,提高治疗效率和病猪的治愈率。目前,国家已经用生物技术成功研究了各种动物疾病疫苗和药品,及时为生猪注射疫苗并服药,可以有效促进病猪恢复。同时,降低生猪疾病感染率,必须结合生猪的年龄和健康状况配置优等饲料,避免出现饲料中毒问题。运用生物技术做好饲料资源开发工作,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确保生猪有效吸收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强生猪体内的免疫力。据研究,运用生物技术开发饲料资源,能够对分子结构以及组成进行深度分析,配置新型高营养饲料。在不同成长时期,生猪对营养的需求也各有差异,因此,在饲料资源开发工作中,需要运用生物技术为饲料增加相应的营养,提高生猪自身抵抗力,同时,能够保证生猪食用饲料的安全性与清洁度,避免生猪因为食物中毒而感染疾病。另外,要注意做好生猪养殖基地的清洁工作与消杀工作,定期打扫猪圈,按时消毒,这样可以及时消灭细菌,降低生猪患病率。

三、生猪养殖过程中规范措施

1、猪场合理选址

猪场选址是否合理可直接影响猪只养殖情况,规模化猪场必须重视选址环节,并按照饲养管理方法进行科学布局规划,从猪场选址与内部规划两个方面营造适宜的猪只养殖环境。规模化猪场应具有稳定的水源、电能供给及交通条件,除此之外,应远离水源保护区域、主要交通道路及人群聚集地,避免规模化猪场养殖工作影响周边环境。为确保规模化猪场通风、光照、温湿度条件符合养殖要求,可选择在背风向阳区域,保障光照通风的同时,避免雨季形成积水。完成猪场选址后,需对规模化猪场进行科学布局,做好内部规划,于猪场外部设置围墙,进行猪场封闭管理,避免蛇虫鼠蚁进入到猪场内。于猪场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进出人员及车辆均需消毒,防止病原体随车辆与外部人员进入猪场内。为保障规模化猪场饲养科学性,可根据猪场结构划分出生产区域、办公区域、粪污处理区域,不同区域的划分使各项工作更为规范,避免了不同区域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降低了猪只病原体感染概率。

2、加强卫生管理

养殖环境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关键,一个卫生干净的养殖环境,更是降低疾病感染的重要保障,因此养殖户更需要定期对猪圈进行消毒,维持好环境的干净卫生。猪圈环境消毒常用的药物有1%~2%甲醛溶液、30%热草木灰、1%~2%氢氧化钠,养殖户要按照正确的消毒程序,并使用恰当的消毒液比例来进行消毒工作,从根本上保证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的消毒程序为,在猪圈周围每天进行打扫,每次打扫1小时6次/月喷洒消毒液,每次消毒清洁时间保持4小时以上;彻底清洁猪圈内的垃圾、粪便等污染物;猪圈再一次喷洒消毒液,维持4小时以上;清洁猪圈的运载工具;猪圈最后一次喷洒消毒液,待到猪圈自然干燥之后即可投入养殖使用。

3、科学饲养管理

在生猪养殖中,养殖户采用的饲养管理手段与猪群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要想预防传染性疫病的发生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加强饲养管理,一是要重视猪舍的环境,以便为猪群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营造一个通风、透光的猪舍,而且夏季要做好遮阴,冬季要做好保暖,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电子设备为猪舍营造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避免猪群受到环境应激,还能够增强猪群的体质,使其能够抵抗病菌的侵袭;二是要合理控制猪舍的饲养密度,密度过高会使得猪群的活动范围变小,一旦爆发传染性疫病也会加大传染概率,同时排泄污物的增加更是加剧了疫病的发生,因此养殖人员应该按照生猪的生长阶段合理的调控饲养密度,改善猪群的生活环境;三是要注意猪舍的卫生,应该及时清理猪舍的粪便污水,用清水冲洗猪舍地面、墙壁等,及时清理食槽中剩余的饲料等,并对猪舍以及猪群进行定期的消毒工作,避免细菌滋生造成疫病蔓延;四是要注意加强饲喂工作,饲料是确保猪群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增强猪群体质防止疫病发生的基础,如果饲料存在营养不足的情况就会降低饲料的转化率,尤其是很多养殖户会长期饲喂较为单一的饲料,这也会导致猪群的体质下降,从而增加疫病发生的概率,因此养殖户要严格按照生猪的生长阶段供给营养充足且均衡的饲料,通过营养需求合理制定饲粮配方,满足生猪生长需要,尤其是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五是要实行自繁自养的饲养模式,如果必须要进行引种的话还需要做好产地检疫,避免从疫区引种,引种后应该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保健康后再混入原有的猪群。

四、思考与建议

传染病均会影响到猪的健康生长,稍不注意,就会大面积传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减少传染病发生的概率,生猪养殖过程中必须做到“五化”。一是生产良种化。在生猪养殖中要注意品种选育和引进,选择品种生长快、品质好、抗病性强、性状稳定,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品种。养殖户要根据自身的养殖目标选择,保证猪肉产品肉质优良,具有更高的出栏率,在养殖过程中可通过人工授精等方式,进行品种改良,为后期高质、高效养殖打牢基础。二是装备设施化。加强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如棚舍、孵化厅、兽医室、质检室、库房、加工车间、青贮窖等),保证相关仪器设备齐全完整(如污水处理池、围墙、质检医疗设备等),科学应用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设立参观和观察通道,实现养殖过程的无人化管理,减少人猪之间的接触;结合计算机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养殖策略,保证养殖的效率和效益。三是管理规范化。为确保养殖的效益和效率,需要实施规范化管理。选址科学合理(如通风好、水质好、水源充足等)合理划分养殖区域,保证符合生产工艺流程和防疫要求定期做好畜舍的清理和清洁,养殖管理人员要具备专业化的养殖技术、丰富的养殖经验,做到科学饲养、定期清洁和消毒,并时刻关注生猪的健康状况和防疫状况;做好档案管理,对于饲料、兽药以及各类添加剂等的使用进行详细记录。对母猪、公猪、仔猪、妊娠期的猪、病猪等分类管理同时,基层的防疫部门应该加强对传染病的宣传,确保所有的养殖户都能清楚地了解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在养殖中提高警惕,时刻关注生猪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采取有效措施,隔离封锁养殖场,尽快将疫病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减少疫病的影响力。四是防疫制度化。强调实施科学防疫,建立健全防疫体系及档案,定期做好免疫监测,规范做好疫情报告、检疫报告以及养殖档案管理,落实好养殖过程中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工作。需要将检疫监督工作落实到饲养、运输等各个环节,在养殖过程中时刻关注生猪健康状况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疑病例。五是粪污资源化。通过利用热化学转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将粪污进行加热处理;建立沼气池,将粪污转化成沼气;采用高温杀菌、去臭处理、青贮等工艺,去除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将剩余的那些作为蚯蚓等的养殖饲料;将经过腐化、发酵等处理后的粪污作为有机肥和生物肥。减少对周边环境污染,实现养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综上所述,猪丹毒、猪瘟、仔猪副伤寒以及猪肺疫传染性要在科学规范养殖上下功夫,降低传染病的发生风险,促进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3年11月6日 18:44
浏览量:0
收藏